教学重难点
重点:通过毛南族脱贫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的借鉴意义,探讨分析如何维护民族团结,建设发展好各民族的措施。
难点:探讨毛南族为什么能脱贫致富,毛南族的幸福之路的过程中,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,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,内化为学生的真实情感。
教学目标
1.观看视频《毛南族的分布和由来》,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,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。
2.阅读“毛南族脱贫记”材料,分析毛南族贫困的原因,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3.探讨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,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的借鉴意义,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,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,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。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,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。
教学设计
导入
教师活动1:展示一系列反映毛南族民族特色的图片。配合图片对毛南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: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,通过以上图片的展示,我们一起来感受富有毛南民族特色的花竹帽、对襟衫、绣鞋、头巾、舞蹈、婚嫁风俗和具有作为毛南族文化的代表的傩面具等等,毛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承担着记载历史、传承文化的作用,与毛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密不可分。
学生活动1:观看图片展示,感受毛南族的民族特色。
教师活动2:引出主题:2020年5月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,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毛南族,探讨毛南族为什么能脱贫致富?分享毛南族人民的幸福之路。
(设计意图:通过图片的展示,和教师的讲解,让学生对毛南族的民族特色有个初步的了解;激发学生了解毛南族的欲望;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)
环节一 回顾毛南族沧桑历史
教师活动1:播放视频《毛南族的分布和由来》。
问题1:看视频,请学生思考:(1)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哪里?(2)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?其分布有何特点?(3)结合材料,怎样理解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这一表述?
学生活动1:回答问题,全班交流。
教师小结1: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和贵州平塘县、独山县。我国有蒙古族、回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苗族、彝族、壮族、布依族、朝鲜族、满族等55个少数民族。大散居、小聚居、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,呈现出大流动、大融居的新特点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,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。各民族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,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,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,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。
教师活动2:出示材料。
材料: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,发源于云贵高原东南、黔桂交界,以前叫“毛难族”,意思为“受苦受难”的民族。“草帽能盖地、吃水要望天、一里挂九梯、安于等靠要……”千百年来,大山里的毛南族群众,交通基本靠走,货物全靠人挑马驮。“出行爬坡上坎,一里挂九梯”“石头缝里种粮食,七分种三分收”……这些曾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问题2:毛南族贫困的自然原因。
学生活动2:小组合作,找原因。
学生活动3:全班交流,辨析讨论。
教师总结2:毛南族贫困的自然原因包括:饮水问题,交通问题,土地问题等。这些自然原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,从而导致贫困。
(设计意图:通过观看《毛南族的分布和由来》的视频,使学生通过了解毛南族的分布和由来;从而知道在我国,大散居、小聚居、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,呈现出大流动、大融居的新特点。通过观看视频,结合材料,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,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。各民族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,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,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,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。通过对材料分析得出毛南族贫困的自然原因,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。)
环节二 走近毛南族的脱贫之路
教师活动1:播放视频《潭江汇实现脱贫摘帽》。
教师活动2:出示材料《毛南族的脱贫记》。
材料: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,毛南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整族脱贫,幸福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。
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,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,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,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,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。
2016年以来,环江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定桑蚕、香猪、菜牛、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,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、农业龙头企业10家。
富有特色的毛南族分龙节,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感受和探秘神秘的毛南族文化,毛南族经典大戏“傩面舞(肥套)”是分龙节期间表演的“重头戏”。
问题:结合视频和材料,分析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原因。
学生活动1:小组合作,分析材料。
学生活动2:全班交流,分析讨论。
教师小结:结合材料,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。在政治方面,新中国成立后,在处理民族关系上,我国坚持民族平等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。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,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。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,结合民族地区特点,做到因民族制宜、因地区制宜,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。在经济方面,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、科技扶贫、产业扶贫。在文化方面,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、继承、创新和发展工作,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,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。在民生方面,
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,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,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,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。
(设计意图:学生阅读材料《毛南族的脱贫记》,结合材料,合作探讨,分析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原因,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。)
环节三 思考毛南族整体脱贫的意义
教师活动1:播放视频《习近平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》。
教师活动2:出示材料。
材料: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:“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、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,我感到很高兴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民族都不能少。近年来,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,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。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,再接再厉,继续奋斗,让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全面建成小康,一个民族不能少。我们要讲好少数民族故事,助力脱贫攻坚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。
问题: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,走上幸福之路,这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?
学生活动1:小组合作,分析材料。
学生活动2:全班交流,分析讨论。
教师小结:要坚持民族平等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,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,各民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,在此基础上,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。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,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。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、共命运,心连心,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,顶住压力,直面挑战,追求共同发展、共同富裕、共同繁荣。
长期以来,党和国家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,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,实施兴边富民行动,精准扶贫等,通过输入技术、管理、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,逐步缩小发展差距,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,是增进民族团结,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。
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,保障和改善民生,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的福祉。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,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初步建立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,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,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。
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,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。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、继承、创新和发展工作,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,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。发挥好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优势,发展好文化产业,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,必须党的领导,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,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同时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,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现共同富裕。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,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。
(设计意图:通过观看《习近平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》的视频和材料的阅读,分析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,走上幸福之路的案例,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的借鉴意义。探讨得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的意义。)
课堂总结
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,毛南族人民顺利脱贫致富,走上了幸福之路。
习近平总书记说:各民族要相互了解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、相互欣赏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,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“同心取得满庭芳”各民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手足相亲,守望相助,齐心奋斗,伟大祖国才能繁荣发展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